芒种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芒种节气的由来和习俗如下:

一、节气的由来:每年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二十四节气》:“五月节,谓谷中有芒种庄稼”。意味着大麦、小麦等带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迫切。夏播作物如晚稻、黍、黍也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又叫“芒籽”。

春天争夺太阳,夏天争夺时间。“争分夺秒”指的是此时的农忙季节。人们常说的“三夏”是农忙季节,即夏季管理忙于夏收、夏播和春播作物。所以“芒种”又称“忙种”、“忙种”,是农民朋友播种、下地最忙的时候。

二、节气的习俗:

1,煮李子。芒果的习俗中最著名的是至今仍存在的“青梅料酒”。在江南和日本,每年初夏李子就成熟了,但酸味很难吃。所以妇孺先采摘青梅清洗,再加水煮至酸味完全去除。熟李子要么用糖腌,要么用黄酒煮。

2.安苗。从唐代开始,民间逐渐自发组织了一项名为“安庙仪式”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稻作丰收,在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顶峰。乌篷车那天,村长们推荐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吉祥的挑选,然后每家每户用新收割的小麦磨成面粉和面团,然后揉成五谷六畜蔬果的形状,再用蔬菜汁染好,放在竹筏里作为供品,聚集在村社门前举行仪式,然后交换面饼食用。随着现代宗族观念的弱化,这种习俗基本上已经消亡。

3.送花给上帝。古人认为有一个特殊的神,管理着世间所有的花,俗称“花神”。花神在春天降临,安排花朵开放。过了遮阳棚,夏天会越来越热,不适合花开。因此,花神会在天幕之日回到天堂,人们会在这一天向花神告别,以感谢花神对世界的眷顾,并期待明年再见到你。这种习俗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但现代人已经基本摒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