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街文化
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瓯江方言,是南方吴语的代表。瓯语是温州最重要的方言,泛指流行于温州各地的温州话。除了瓯语,温州话还包括闽语、满语、满语、畲客家话、金乡话、大井话和罗阳话。欧彩
温州的吃鱼习俗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有史书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楚越地,米汤鱼,蔬果胜蛤……”说明人们不仅以鱼为原料制作鱼汤,还将“蔬果胜蛤”作为餐桌食品。张华的《博物志》也说:“东南人以为水生鱼、蛤、螺、蛤少见,却不觉得腥。”以吃蛇和蛤蜊为生,被认为是一等宝物。后来经过历代温州人的创造和丰富,以鱼为主的饮食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美食,流传至今。瓯菜是在温州民间长期饮食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古代记载和调查,它形成于清代。那时,以海鲜为主的菜肴非常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厨师们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欧菜的定型,奠定了“海鲜为主:轻油重刀工;口感清新,淡而不淡;讲究烹调,细腻稚嫩”的地方特色,并跻身全省菜系行列,90年代,温州瓯菜发展迅速,名厨辈出,以全国著名地方菜系享誉海内外。现在瓯菜有30多种烹饪方法,并被列入《中国烹饪书》中的46道名菜;同时,还有多达250种的瓯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瓯菜。最著名的小吃:新城五香干。
如果选一款最有沈城特色的小吃,恐怕一定是沈城五香干。
创建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的五香干,又名“耿纯元”,以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而闻名。
过去,唐河里穿梭于瑞安市、塘厦市、温州市之间的船只,卖五香干粮的小贩的叫卖声,船舱里悠然委婉的瑞安鼓声,构成了许多新沂人的集体记忆。100多年来,从肩扛一只手到大街小巷的船站卖,再到放在超市卖场的货架上;从散装称两个到真空包装明码标价;从本地销售,到走出温州,走出国门...新乡五香干货的包装变好了,保质期变长了。不变的是浓浓的温州瑞安风味。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和米雕
在申城街道上村,65岁的民间竹编艺人李道勇的家里,花瓶、花篮、老鹰、小鸡、鱼篓、鸡笼等传统手工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
2008年,瑞安竹编工艺入选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道勇入选这一“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并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学人才”。
李道勇说,沈心上村的竹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竹”(即竹编),所以沈心上村也被称为竹编“专业村”。据沈城镇记载,当地著名传统产品红十字竹篮在温州竹篮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如今,李道勇是我市某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竹编技艺外聘教师,瑞安市图书馆竹编教学教师,经常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演出。
陈宜春,忻城人,与李道勇同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是米雕大师。在他手里,饭团通过揉、捏、粘、捏,很快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鸟兽。
陈宜春的陈恒发米塑店是当地知名的百年老店。创始人陈(1898-1970)10岁时师从老师。15岁,创办米塑店,人称“一二老四先生”,在温州制作寿桃比赛中获金奖。第三代传人陈宜春,12岁随父读书,今年46岁。浙江省(温州王飘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温瑞塘河沿岸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九里汇居住区
九里汇,因多条水系从街旁的武功河汇入飞云江而得名。九里汇住宅区曾是温瑞塘河瑞安段最重要的水路和商业中心,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并创下了新城镇建镇以来的无数第一:第一个门牌号码、第一条水泥路、第一条自来水管、第一个住宅区...
坐在船上看九里汇老街,最能品味它的古朴韵味:这里的店铺是最具瑞安特色的“客房”(登岸房),主要出售鞋服、电器、杂货、五金等。,还有传统的手工艺作坊。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根据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之前的调查,这里的建筑大多可以追溯到清末,属于百年老宅。清同治年间(1862-1874),这条繁华的街道聚集了盐、酱油、饴糖、鱼、丝、洗染、纸伞、水果、药材等10多个行业,其中新寨村民蔡世明等人,
根据九里汇的规划设计方案,下一步,将建成传统居住街区,保护沿河街的历史风貌。最著名的音乐大亨:苗
1908年4月,苗田瑞出生在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塍南镇村苗家老宅。苗家是当地的望族。这些年来,名人辈出,包括我国著名眼科专家苗、化工环保专家苗天成、台湾省师范大学文学教授苗天华等。
苗田瑞6岁入新城小学,12岁入瑞安中学,1926岁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自从1949离开家乡后,60年来很少回老家,但还会说瑞安方言。苗于2009年8月36日在北京逝世。
苗一生与音乐打交道,不仅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出版《基础乐理》、《法学》等学术和翻译专著30部,合编《中国音乐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大百科全书卷》。从1983开始,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词典的主编,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
阮石池,瑞安最著名的鼓手。
瑞安最有特色的文化是鼓。说到瑞安的鼓词,必须提到阮石池。
阮石池是新城营地村人。12岁开始从事艺术,13岁登台演唱。他善于吸收和融合其他曲调,形成了阮派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浙南“梅兰芳”。1958年,首届全国曲艺音乐会在北京举行。他创作的鼓词《不靠天》获得优秀表演奖,受到、董等中央领导的好评。
阮石池一生致力于鼓词事业,整理旧稿,撰写新鼓词,义务资助后辈,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鼓词大师...88岁的阮石池是温州鼓词“阮派”唱腔的掌门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2月24日,首个“文化精英”基地温州鼓词演唱基地落户新城街道下村莲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