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陶弘景与陶山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道教学者、医家、政治家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隐居瑞安陶山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感人故事。

有一天,突然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看病,自称是地山(沙门山)青石垅村的人。陶公把脉后,采集了三味药材,让她带回去煎汤。当老人回家时,这药会治好他的病。几天后,我来感谢你,并给了你一个木制印章。我还说,如果将来遇到久旱,我可以在玉山东北八角桥附近的红岩上盖三次木印,山底就会有乌云涌动,雨水就会到来。干旱过后,考验真的来了。很快,公众将这枚印章交给了当地的长老收藏,人们都说求医送印的老妇人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因此,当发生干旱时,人们抬着童鸣庙里的陶公雕像去祈雨。目前,桃山河南村旁仍有白龙寺,右侧有符涛寺纪念。

陶公在玉山住了几年,然后搬到沙门山隐居。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陶先生背着药筐来到十字潭,汗流浃背,只听得水声潺潺,只见碧潭的泉水倾泻而下,如碎玉飞溅。他坐在池荫下的青石板上休息乘凉。这时,一个来自任山的年轻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一放下柴火,就砰的一声跳进池子里洗澡。陶公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喊道:“水太凉了,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叹道:“我三天后就要死了。“”但樵夫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儿,上岸,捡了些柴火,翻过了山脊。陶公非常担心自己的健康。没想到,几天后,我又遇到了他。他拾柴火,健步如飞。陶公非常惊讶。樵夫说:“我每天都这样做,真的不疼。陶公突然意识到:“我在陶弘景当了几十年医生,我认为我精通医学,但我还不如山野的一个樵夫。”不知道人还有强身防病的本事。“感到惭愧。然后他把草药倒进篮子里,倒进飞霞岭旁边的小溪里。说来也奇怪,次年春天,这里却郁郁葱葱五彩缤纷,长满了各种药材。附近的人经常来这里取药。人们称之为“药坑”,坑的顶部也被命名为“药顶”。陶公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叹道:“正直的人知道一件事,但他不知道另一件事。医疗怎么会无效?“师徒继续行医,为人民治病。又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将研制的百药和炼了多年的长生不老药扔进小溪,溪水便流了下来。陶公默默地祈祷希望喝溪水的人平安无事。果然成真了,百姓平安。后来,为了纪念陶公,当地人将这条小溪称为“福泉”,并将陶公修行的地方改名为“福泉寺”。

陶公在章尔岩居住不久,便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地隐居。由于人们经常来这里求医问药,他们的名声越来越大,并一直传到阿良建康武帝萧炎(今南靖)的耳朵里。萧燕元与陶弘景有着密切的友谊。陶公隐居句容茅山时,时任雍州刺史的萧炎经常派使者来求教,陶公给他出了许多好主意。现在,萧炎登基了。我听说陶公隐居在安谷(即瑞安)的福泉山,于是我派了两个将军去招募他。两位将军带着梁武帝给的十斤茯苓和五桶白蜜上山了。陶公说明来意后,婉言谢绝,说:“请将军扮演皇帝的角色,说我将退休到山野,专心修道,学习医术。我请求陛下不要责备。皇帝给了我这么丰厚的礼物,我没想到要报答他。我有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情。”并随手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山里有什么?山脊上有许多白云。我只能自求多福,不忍心给你。”两位将军没有办法,只能下山,但他们觉得自己有消极的神圣意图,很难回京支付圣旨。他们进退两难,跳入仙儿岩边的深潭,以身殉职。黎巴嫩人民哀悼这两位将军的忠诚,并将这个水池重新命名为“将军池”。大家都说陶公在这里成仙了,并把沙门山改名为“仙门山”。

陶弘景在玉山和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将玉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面建了童鸣庙,在福泉山上建了福泉寺,在张二岩外的青溪东边建了白真庙。这些寺庙和神社都是以陶公的名字命名的。在福泉寺外,还遗留着陶公修炼道教的遗迹,被称为“炼丹岩”。福泉寺曾有陶公的手迹,现在只知道第一联是:“福泉白水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由桃山人口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