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蚕的用途

沙蚕的成虫和幼虫是经济鱼虾的饵料。中国南部沿海和东南亚一带的居民都有吃沙蚕的习惯。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经常生活在稻田里,啃咬稻根。沙蚕在盐田打洞,会使卤水溢出,对盐业是一种危害。沙蚕还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实验材料。大学动物教学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沙蚕为代表,了解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和结构。再比如沙蚕对淡水的渗透机制;脑激素与沙蚕性成熟的关系:沙蚕幼虫的发育和定居:沙蚕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课题。因此,沙蚕科是极其重要的海洋和半咸水生物。

沙蚕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作为诱饵。沙蚕是近海鱼类最广谱的饵料,被誉为海钓的“万能饵料”。

红沙蚕:当地叫“岩虫”。体长20到35厘米。成虫头部紫褐色,有淡蓝色或淡绿色荧光,躯干红褐色,亚圆柱形,尾部扁平呈粉红色或淡黄色,侧部有浓密的硬毛。新鲜的红色沙蚕色泽鲜艳,腥味浓郁,是沙蚕的最佳饵料。缺点是鲜虫腹腔增大,体液过多,不附钩。远途钓法容易造成饵和钩分道扬镳。

沙蚕:当地叫“管蛆”。体长15到20cm。头部褐绿色,荧光微弱,树干扁、脆、硬、易断,呈黄褐色。躲在用贝壳、石头和分泌物编织的管状通道里,受扰时迅速缩回到沙滩深处,一般只能采集到昆虫的头部。体色斑纹与岩虫略有不同,是沙蚕饵料中的精品。

红蜈蚣:当地叫“红砂蛆”。体长在5到15 cm之间。体色可分为粉色和橙色,背部中央有从头部延伸至尾部的红线。它身材修长,侧足的刚毛发育良好。它对生活环境要求严格,只栖息在土壤干净、透水性好的海滩,很少见到淤泥污染严重的。

绿蜈蚣:当地名为“黑沙蛆”,体长5至10厘米。分布广泛,黄海、渤海沿岸丰富。身体特征与赤蜈蚣不同,虫体较粗,略短于前者。体表为蓝绿色或蓝黄色,视栖息地的土壤颜色而异。背部无明显红线,侧足刚毛紧而短。用海蜈蚣做饵的好处是,饵料对鱼钩的附着力强,活虫蠕动强,目标明显,容易吸引鱼类争抢鱼钩。

沙蚕营养丰富,不仅是鱼虾喜爱的饵料,也是极佳的饵料。

虫子挖出来后,要放在木箱里。如果在岸边钓鱼,木盒要埋在沙子里,防止被太阳晒死。钓完之后可以倒点海水(不要倒淡水),把木箱放在阴凉处,这样可以让沙蚕存活2、3天。

保存:挖出沙蚕后,挑出整条虫体,放入器皿中,撒上白酒,迅速泡死,沥干酒,按10: 1的量撒上盐,搅拌均匀,放入锯末中,(以吸水为目的),放入塑料袋中,扎紧,放入冰箱,冷冻,需要时取用。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长时间存放不变色不板结,和新鲜鱼饵没什么区别。沙蚕也叫龙肠,平潭俗称“沙田”。发现于该岛西海岸的潮间带。食用前,将新鲜沙蚕放入淡水中吐沙,用竹筷从尾部插入,翻出内脏,用清水洗净。在油锅里炒出鲜品,肉脆可口。沙蚕晒干后,又称“干龙肠”,色泽金黄透明,比鲜品更醇厚甘甜,是高级宴会的名贵名菜。营养丰富,具有开胃明目、滋补肝脾、健胃润肠的作用。平潭人把成捆的干沙蚕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居民也将性腺成熟的沙蚕视为营养珍品。晒干后煮出来的汤洁白如乳,极其鲜美,浓度很高,被誉为“天然味精”。松脆松香炸后酥脆,是一种饮用的美味。沙蚕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日本钓鱼爱好者以沙蚕为饵时,发现蚊子、苍蝇等昆虫在沙蚕尸体上爬行后会中毒而死。同时,他们还发现,使用沙蚕的垂钓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异常等症状。经研究,1934年从沙蚕中分离出一种活性物质,名为沙蚕毒素,1964年发现这种毒素对水稻螟虫有特殊的毒杀作用。根据沙蚕毒素的化学结构,可作为农业杀虫剂的一系列类似物,如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杀虫环等。,是仿生合成的,统称为沙蚕毒素类农药,也是人类研制成功的第一类动物源农药。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水稻、蔬菜、甘蔗、果树等多种作物上的多种食叶害虫和螟虫,部分品种对蚜虫、叶蝉、飞虱、蓟马、螨类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它有多种杀虫效果。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也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部分品种还具有拒食作用。对成虫、幼虫和卵都有杀伤力,既速效又长效。因此,在田间使用时,施药期长,防治效果稳定。

3.作用机理特殊。沙蚕毒素杀虫剂和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虽然都属于神经毒剂,但作用机理不同。它的作用部位是胆碱能突触,抑制神经的正常传递,使害虫的神经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不会结瓜。当害虫接触或食用药物时,蠕虫很快就会行动迟缓和瘫痪,直至死亡。但中毒后没有痉挛或兴奋过度的症状。由于靶标不同,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农药不存在交叉抗性问题,在害虫防治中不存在交叉抗性现象。因此,使用沙蚕毒素类农药防治对上述三种农药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仍然是有效的。

4、低毒低残留。目前研制的品种对人畜、鸟类、鱼类和水生动物的毒性都在低毒和中毒范围,使用安全。对环境影响小,施用后易在自然界分解,无残毒。